公務員面試模擬題:讓孩子在詩歌中捕捉創作靈感
公務員面試中,應變能力是重點考核的要素之一。但是大部分考生由于剛剛畢業,生活和工作經驗都有不足,在面試中常常不知從何談起,以至于面試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。那么如何訓練考生的應變能力呢?這就需要考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,對于時事、政治、新聞等熱點內容進行累積學習。平時多關注熱點時事,學習用官媒的角度思考問題,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,增加了許多工作和生活經驗之余還能訓練自己的政府思維,能夠大大提升自己在面試中的優勢。公考資訊網(http://www.boyujinxiu.com/)會定期歸納總結當下時事熱點事件,并用公考角度為大家展開分析,建議廣大考生Ctrl+D收藏本頁,便于日常學習積累。
【熱點背景】
2020年新修訂的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》提出,“結合所閱讀的作品,了解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。捕捉創作靈感,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,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。嘗試續寫或改寫文學作品”。從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,對于詩歌教育,已不僅僅局限于背誦,更加鼓勵孩子的創作、感悟,而現實生活中,詩歌教育確是功利化、教條化的,這也是當今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【模擬試題】
當前,新修訂的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》提出,要讓孩子在詩歌中捕捉創作靈感,嘗試自我創作,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實現。對此,你怎么看?
【參考答案】
1.表明觀點。
詩歌是上學時語文課上必不可少的部分,但有多少學生了解學習詩歌的真正意義,又有多少學生除了搖頭背誦還能從中學習其中蘊含的知識、寫作方式,如果說去創作詩歌那在學校中更加是鳳毛菱角,詩歌的學習往往都是為了應付幾道填空題、選擇題,這樣的效果并沒有達到詩歌教育的基本要求。
2.分析消極影響。
(1)打壓學生的創新思維。學生只是學會機械的背誦詩歌,但卻從未有人鼓勵引導學生創作詩歌,而未來生活中對于詩歌的應用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引用、借用的“拿來主義”,這嚴重打消了我國青少年自我創造、創新的積極性。
(2)阻礙文化的發揚傳承。詩歌的傳承發揚是需要一代代創作出更新、更符合時代特點的作品,一味的背誦看似是在學習傳統文化,然而其中蘊含的深意以及創作手法根本沒有領悟,更無從談起舉一反三,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文化斷層。
(3)忽視詩歌的教育意義。詩歌教育是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文本寫作方式應用于生活、工作中,然而詩歌僅僅只是背誦應試,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詩歌教育的本身意義,甚至覺得詩歌學習毫無意義,社會上有部分人還在倡導取消詩歌學習,這無疑會讓本身就較為薄弱的詩歌教育雪上加霜。
3.分析原因。
(1)學校的教學方式不妥。學校中對詩歌教育更多的只是進行注釋、解讀,最主要的環節就是要求學生背誦、在作文中適當引用,這種教學導致了詩歌教育的薄弱,也讓學生對詩歌學習的側重點把握出現偏差。
(2)優良的詩歌作品較少?,F代教材中更多是遠離時代的詩歌大家所創作的古詩,而能結合當下時代潮流的詩歌少之又少,市場上能買到的適合學生看的詩集也是寥寥無幾,這也讓很多學生把詩歌當成是古代人才會有的創作形式。
(3)考試的要求限制過多。全國諸多地區的高考作文要求都會寫明“文體不限,詩歌除外”,這也導致了學習過程中對詩歌創作的不重視。
4.提出具體措施。
(1)學校深入教學。中小學教育中加入更多的詩歌品鑒、創作課程,校方也應提升教師的詩歌品鑒素養,課程設計中加入對詩歌寫作手法、創作方式的講解,背誦的同時也鼓勵學生模仿創作或者是改編一些詩歌。
(2)社會多方鼓勵。社會上的詩人、文學家多創作一些積極、正能量的詩歌,并出版適合學生閱讀的詩集,教材中也應加入更多符合時代主流的詩歌,對于學生出版詩集應降低門檻,并給予更多鼓勵和幫助。
(3)作文更加開放。中高考作文應刪除“詩歌除外”的要求,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寫作,同時也應聯合相關專家研討出不同文體形式的評分標準,保證百花齊放也能保證考試公平。
公考資訊網(http://www.boyujinxiu.com/)建議考生在掌握政策的基礎上專心復習,可配合必勝公考APP上的免費課程進行系統備考,線上視頻課程由必勝公考資深名師講授,緊扣歷年真題和省考面試特點,打破傳統模板化教學,令你在考場上展現與眾不同的實力,輕松通過面試!
相關閱讀: